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葛海蛟:以国有大型银行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2024-01-30

 


编者按: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葛海蛟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4年第1期发表署名文章《以国有大型银行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全文如下:

 

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成就世界瞩目,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中国金融业发展提出新的使命和要求。作为国有大型银行,中国银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发挥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金融、把握金融、引领金融,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金融本质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推动中国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金融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中国金融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实现了发展规模的历史性跨越和发展质量的持续性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多层次银行体系。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新三板、科创板、北交所相继设立,逐步形成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市场体系,股票市值稳居全球第二位。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导,包括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分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跃居全球第二位。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了经济减震器作用,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有力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2016年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23年11月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大幅提升至全球前四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国有大型银行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经营成果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大型银行深入支持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区域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密切跟进产业前沿,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强化资本补充力度,夯实资产质量管理,稳健发展成效显著。中国银行集团资产规模从12.7万亿元上升至28.9万亿元,净利润从1457亿元上升至2375亿元,不良贷款率始终维持在2%以内的较低水平,资本充足率情况良好。中国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榜单的新兴市场银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新使命新要求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领域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高度概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八个坚持”,即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八个坚持”对中国金融业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作为国有大型银行,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将新要求、新使命融入金融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新局面。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人民立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初心使命,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各项工作部署;必须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金融需求,在助力民心工程建设、支持居民投资与消费活动等方面主动作为,践行金融为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二)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意识,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共荣共生。必须致力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大力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支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以更优的金融供给支持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有序创新,加速数字化转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全球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严格遵守市场秩序,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下,主动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前沿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在我国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进程中,金融业必须坚定守护金融安全,积极促进跨境融通,致力推动境内外市场联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助力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积极服务外资外贸客户,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坚持稳中求进,既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面对重点领域风险,金融业要稳中求进,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谋进,扎实稳妥化解金融风险。积极协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促进形成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积极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自觉规范金融行为,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积极落实金融监管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切实发挥国有大型银行“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

国有大型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强国建设中承担重要历史使命,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金融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大行中发展历史最悠久,最具全球化和综合化特色的一家百年大行,切实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发挥“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提升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中行力量。

(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

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和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各级党组织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发展、经营管理、风险防控等各方面各环节,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

(二)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我们不断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担当,发挥综合化经营特色,以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依托,支持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科技金融方面。近年来,中国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高增长势头,2023年科技金融授信余额约1.5万亿元。下一步,将聚焦重点客群,提升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国家科技攻关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构建科技金融生态,与政府、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科技企业有效连接,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高质量互动。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发展技改贷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与核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优化风险标准与偏好,用好集团业务联动的股权投资平台,健全科技资产管理业务体系。

绿色金融方面。多次位列彭博“全球绿色贷款”“全球可持续挂钩贷款”“全球离岸绿色债券”排行榜中资银行第一,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投资人”第一。2023年,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0%;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排名第一。下一步,将持续强化资源配置,加大对清洁能源体系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丰富产品和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囊括存款、贷款、债券、保险、理财、基金等在内的“中银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和标准与国际接轨,大力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建设。

普惠金融方面。始终致力于当好稳定民生就业的“先行者”、服务普惠客群的“主力军”。2023年普惠贷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超40%;客户突破107万户,是2017年的2.5倍。下一步,将大力服务创业就业、专精特新、外汇外贸、“三农”等重点客群,提供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等精准有效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更加普及、经营主体融资更加便利、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更加有力、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机制更加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更加有效、普惠金融配套机制更加完善”的发展目标。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场景拓展、风险防控等领域数字技术应用,全面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便利性和可得性。

养老金融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布局养老金金融、养老个人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领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银发场景生态。下一步,将全面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构建全生命周期、全栈式养老个人金融产品供给,加快线上线下渠道适老化升级,积极支持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医疗健康、照护服务、老年大学等若干场景生态,通过不断优化全方位、立体式金融供给,打造养老金融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养老需求。

数字金融方面。聚焦服务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荣获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评选的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金奖榜“企业手机银行跨境金融特色奖”、第五届数字金融创新大赛“数字平台创新奖”“数智平台金奖”等荣誉。下一步,将以数据要素为驱动、金融科技为手段,围绕数字基建、数字产品、数字渠道、数字风控、数字营销与运营、数字生态等关键领域,优化传统银行模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体验。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业务发展提供多样化数据供给支持,充分释放数据资产红利。

(三)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局

作为中国金融“走出去”的先行者探路者,中国银行已成为最具全球化特色的国有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银行加快境外网络拓展,境外机构覆盖国家和地区由40个增加至64个,持续完善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布局。强化稳外贸金融支持,连续多年在国际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结售汇、银团贷款、离岸债券承销、熊猫债承销等产品中的市场份额保持同业领先。全力服务国家外交和对外经贸活动,为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和东盟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累计服务20万家参展企业。下一步,将围绕我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对跨境经贸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

聚焦重点区域,实施差异化业务策略。服务重点区域对外开放。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和各地自贸区自贸港,积极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网络。积极跟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紧盯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等重点项目,主动服务关键民生项目。紧密跟进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融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进展,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以客户为中心,完善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服务“走出去”客户,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融资、保值、结算、投资等全面金融服务。全面服务“引进来”客户,为全球跨国经营企业在华价值创造提供金融便利。全面服务个人客户,深耕留学、旅游等跨境场景,高质量服务资本与货物贸易项下的个人客群。

丰富跨境产品体系,提升全球化金融服务质量。巩固跨境贸易金融服务优势,聚焦对外经贸重点领域与客户,加强跨境结算、结售汇、贸易融资、保函等服务拓展。围绕企业跨境贸易全场景,在不同环节提供跨境供应链结算与融资服务。完善跨境融资产品体系,做强全球统一授信、出口买方信贷等产品以及项目融资等结构化融资业务。完善金融市场跨境产品,丰富利率保值产品线,做精、做深大宗商品产品线,满足大宗商品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的融资、保值等需求。

坚持服务大局,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积极承担人民币清算行角色,提升人民币清算行履职表现。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直参行全球布局,提高人民币清算网络覆盖度和便利性。在各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中国的主要经贸伙伴中加大投入,提供存贷款、汇兑、债券承销、资产管理等各类型人民币金融服务。扩大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基础,支持丰富人民币使用场景,推动形成跨境电商、离岸贸易、自贸金融等跨境人民币使用新安排,支持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

 

 

2023年9月2日,2023年服贸会首钢园展区金融服务展厅,观众在中国银行展位参观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中新社发 杜建坡/摄

 

(四)做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愈发复杂的内外部风险挑战,防控金融风险须臾不可松懈。中国银行将持续前瞻性做好各类风险应对,扎牢内外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坚持将重点领域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有力有序推进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落实国家一揽子化债方案,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通过“融智”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多元化化债工具箱,积极支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在风险可控、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要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保持房地产企业融资平稳有序。扎实做好保交楼金融支持,加强房地产风险监测和处置,推动行业风险市场化出清。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助推房地产企业向新的发展模式转型。配合做好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应对,助力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完善全面风险体系建设。强化形势前瞻研判,做实日常风险监控,动态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风险排查,紧盯主要风险点,防微杜渐、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强化海外市场国别风险管控。高度重视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夯实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合理计提拨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增强反洗钱、反制裁等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对金融风险的规律性认识,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质效,对潜在风险做实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4年第1期